貸款筆數和貸款機構數是有區別的,這會體現在借款人的詳版征信報告上,下面小昕來說說這兩個名詞間的區別:
稍微通俗點來說,貸款筆數就是你(或者你的企業)名下所有貸款合同的總數量。
小昕舉個栗子1(個人):張先生在A銀行辦了一筆房貸,這是1筆;后來手頭緊,又在B銀行申請了一筆裝修貸,這也是1筆。
那張先生名下就有2筆貸款。
舉個栗子2(還是個人,但在同一家機構):張先生在C銀行辦了房貸(1筆)。
過了兩年,C銀行看張先生信用不錯,又審批通過了一筆經營貸,讓你把房子抵押了做生意(又1筆)。
雖然都是在C銀行辦的,但這是兩份不同的貸款合同,所以總共還是2筆貸款。
看的是合同數量,不管這些合同是不是在同一家銀行或金融機構簽的。 每一份有效的貸款合同就算一筆。
這個更好理解,貸款機構數指的是給借款人提供貸款的金融機構的總數量。
A銀行給了張先生房貸(1家機構)。
B銀行給了張先生裝修貸(另1家機構)。
那他名下的貸款機構數就是2家。
接著上面的栗子2:
C銀行給了張先生房貸。
C銀行又給了張先生經營貸。
雖然你有2筆貸款,但都是從C銀行這一家機構借的,所以你的貸款機構數是1家。
看的是給借款人放款的獨立法人機構有幾個。 比如GS行、NY行、ZS行、螞蟻花唄(對應的放款機構)、微粒貸(對應的放款機構)等等,都算獨立的機構。
這兩個數據在你的征信報告上都會體現出來,銀行或金融機構在審批你的新貸款時,會重點關注:
(1)貸款筆數過多,超過3筆、5筆:
潛在風險信號: 筆數太多,即使每筆金額不大,也可能意味著你資金需求頻繁,或者財務狀況不太穩定,需要不斷“拆東墻補西墻”。
負債管理能力: 同時管理多筆貸款對個人的精力、財務規劃能力要求更高,逾期風險也可能隨之增加。
隨著數字金融的進一步發展,小額、短期、線上審批的消費貸款可能會更加普及。這意味著個人客戶的貸款筆數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增加(比如各種白條、分期背后都是小貸公司的貸款)。
因此,部分銀行在審批房貸等大額長期貸款時,可能會更加審慎地看待過多的小額貸款筆數,評估其是否會擠占未來的還款能力。
(2)貸款機構數過多:
如果短期內向多家機構申請貸款,可能會讓銀行覺得你非常缺錢,或者在其他銀行的授信額度已經用盡/資質不被認可。
同時這也是多頭授信風險, 銀行會擔心,萬一其中一家機構抽貸或出現問題,會不會引發連鎖反應,導致你在所有機構的貸款都出現逾期。
小昕提醒大家,監管對于“多頭授信”的關注預計會持續,金融機構間的信息共享和風控模型會更加成熟。如果個人在多家非主流、高利率的機構有貸款記錄,可能會被優質銀行視為高風險客戶,從而影響房貸等主流貸款的審批。
反之,若主要在幾家大型、信譽良好的銀行有貸款記錄,且還款良好,則影響相對較小。
小昕總結一下,貸款筆數看你借錢的次數。貸款機構數看你找了幾家可以借錢的公司(銀行和金融機構等)。
這兩個指標,銀行都會綜合來看。理想的狀態通常是:貸款筆數和機構數都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,并且能體現出你與主流金融機構有良好、穩定的信貸關系。
希望這個解釋對你有幫助。